English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心城市实行市带县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999-07-12 来源:光明日报 罗大林 郑渊石 我有话说

城乡一体化是指中心城市和所带县乡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人口及空间等多方面的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以达到加快现代化都市建设,并以此加强辐射和带动周边广大地区加速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在全国普遍实行市带县的特定条件下,中心城市因带县而引起市情发生重大变化,整体实力和素质相对下降的现象常有发生。贵阳市在带县后就属于这种情况。为迅速改变这个状况,中心城市和所带县乡有必要在资源、生产要素等方面实行重新统筹调配和融合重组,求得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实力、科技、人才、通讯、金融及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辐射作用和农村在资源、劳动力、地域空间等方面基础作用,迅速改变带县后综合经济实力下降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周边广大地区加速发展。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贵阳市实行带县体制后,市情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贵阳市实行了市带县体制。在原有云岩、南明两城区,乌当、花溪、白云三郊区之外,新增加了修文、息烽、开阳三个县和清镇市,整个市情发生了较大变化。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城市,在带县前,全市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经济实力较差,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贵阳市的经济有所发展,但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还相对处于滞后地位。全市在带县前的1995年,总人口为168.36万,其中城镇人口114.89万,农业人口53.47万;带县后的1998年,总人口为315.72万,其中城镇人口142.11万,农业人口173.61万,农业人口首次超过了城镇人口,使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大大下降。我市带县前面积仅为2405平方公里,带县后猛增为8034平方公里,为原来的3倍半。面积的增加使资源总量扩大,其中煤的工业储量将近翻了一番,铝土矿净增11倍,磷、铁从无到有,并达到一定规模储量。新增耕地面积约261万亩,园林牧地约388万亩,水域面积约23万亩,基本具备建设商品粮油生产基地、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自然条件。

我市在带县后,相应的综合经济指标总量虽有增长,但由于地域和人口基数的增大,加上所带县市原来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中息烽县当时还属全国贫困县),所以人均指标相应下降。如1998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138.35亿元(1990年物价指标,下同),比1995年增长1.8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从1995年的4647元下降为1998年的4382元,减少265元,降幅为5.7%。此外,市带县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199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24元,相差2499元;1998年前者为5369元,后者为1940元,差距扩大到3429元,比1995年扩大了1000元。

二、为充分发挥贵阳市对贵州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必须迅速改变我市在带县后综合经济实力大幅下降的状况,尽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1998年8月,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贵阳市要发展成为以科技、金融、工贸、旅游为先导,对全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内陆开放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对贵阳市提出的要求。为此,贵阳市必须迅速改变因带县而使得综合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状况,进一步增强城市实力,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人才资源丰富,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综合经济实力强的优势,辐射全省,起好龙头示范作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市在城建、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发展。在交通方面,由于我市地处贵州省几何中心,而我省又处于川滇湘桂等省区的区位中心,所以由我市辐射出的川黔、滇黔、湘黔和黔桂四条铁路线,以及现在已建成的贵黄、贵遵、西南环线和东出口路等高级公路,加上龙洞堡新国际机场的启用,使得我市成了联系西南和华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我市的水利、电力等能源设施建设也具有相当基础,电力、煤气、液化气的使用改善了城乡的燃料结构,减少了大气污染。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0万门,移动电话达10.7万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100%。我市科研机构集中,拥有许多大型精密科技设备和仪器,各类科技人员占全省的65%以上,科技开发能力强。加上我市在带县后,资源富集,组合态势好,开发潜力大,等等。这些优势,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市带县体制的实施,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路及总体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曾对郊区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乡采取了各种扶贫解困的办法。这些办法对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是今后我们要长期继续采用的办法之一。但是在采用这些办法的实践中,我们也感到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这只是一种单向性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仅限于城市支援农村,发达地区支援不发达地区,而后者对前者的支持和促进是不明显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做到优势互补,更谈不上两者之间通过空间上的融合来统一规划,以最优化的方式来组合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其二是,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被动型的。虽然我们在扶贫的作法上也提出过从“输血式”改为“造血式”,但要在短期内做到改变被扶贫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素质和观念等,使之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是相当困难的。总之,这种发展方式往往是城市和农村各自为阵,本质上是一种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考虑到上述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意识到中心城市与周边农村在空间上能够融合,在体制上属于所辖关系。因此,早在1986年,贵阳市尚未带县,还属于大城市小郊区、小农村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城乡经济一元化发展初步想法,并着手对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作统一规划和部署,以期形成经济发展的最佳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由于市委市政府贯彻了一条比较符合我市市情的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道路,使我市城乡经济基本能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但是1996年我市带县后,形成了综合经济实力在外延、总量上增加而人均却相对减少,整个城市素质有所下降的局面,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迅速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适应省委省政府向我市提出的对全省起龙头带动作用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论证之后,决定在我市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对于这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农村的资源潜力及空间优势,在农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以建设发展小城镇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保障,全方位发展农村经济;城市则依托农村的资源基础,加速发展科技、金融、工贸、旅游等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化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加强辐射功能,以发展城乡一体的大市场为纽带,实现城乡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贵阳市要“依托全省、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要求,我们把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放在打破城乡、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的界限,找准结合点,合理布局生产力上。

首先要搞好城市与农村的结合。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城乡一体的结合点主要在市场,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市场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农村要围绕城市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组织农业产业化生产,要面向城市,瞄准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餐桌子”、“果盘子”、“水瓶子”,增加优质多品种的有效供给。城市则要充分利用人才、科技、工贸、金融、信息和管理等优势,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为农村服务,同时依托农村的资源基础,加速发展自己。城乡之间要携手合作,以市场为导向,按分工形成特定社区,促进市场发育。要通过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来加强城乡生产要素交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

其次要从我市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总体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过去我市在产业结构上,长期处于第二产业(工业)比重过大,第一产业(农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商贸、旅游、服务、信息等)比重过轻的状况,呈现了“二、一、三”的不合理结构,在实施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后,决定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突破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创新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在生产力布局上,由于我市带县后地域和空间的扩大,我们在对全市资源(包括耕地、矿藏、水域、旅游、劳动力等)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在中心城市及各中心城镇,旅游区,实行了“退二进三”的布局,即把第二产业中高能耗、有污染的产业有计划地集中退到规划好的农村地区去办,把第三产业大力引进到上述城镇、地区来办。根据规划,我市云岩、南明两城区,花溪、乌当、白云三郊区及小河镇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第二产业;清镇市及修文、息烽、开阳三县除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如清镇市的旅游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外,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协调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以集镇为中心的加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

第三要抓好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贵阳市委市政府以最近由建设部组织论证通过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指导,对全市的市政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要求做到合理布局,精心设计,认真建设,有序管理。贵阳市中心城区目前正加大力度进行旧城改造,在商厦、居民住房、道路、交通、信息设施等硬件方面都在加大力度投入建设。例如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已有60%以上的旧城道路及两旁的建筑得到重新改造,立交桥、环线等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沿线高楼林立,市容得到大大改观。根据规划,贵阳市以城区为中心,以四条铁路及四条高等级公路及相关的网络为轴线,按照城区、城镇圈、外围地区三个层次的布局展开,形成城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的城镇是:贵阳市城区、清镇市城区,以及修文县城关镇、扎佐镇、金华镇等8个镇。近期重点发展清镇、修文、扎佐三个卫星城及金阳新区的启动。金阳新区是距贵阳市中心约十公里的新规划区,是我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和高新科技、文化中心。远期重点建设城镇圈及外围地区一些条件较好的县域中心城镇,抓好金阳新区的建设。预计到2005年,初步形成卫星城5座,中心集镇10座,一般集镇12座。两城区及小河镇农村基本实现城镇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贵阳市城区为中心的功能齐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优美,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能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大都市。

第四要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要求,让农民自主组织起来,促进专业分工,争创优质名牌产品。如我市著名的富硒米和香米、辣椒、魔芋等系列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还从建设农产品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市场着手,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着力抓好蔬菜、粮油、肉类、水产、禽蛋、干鲜果、茶叶、桐油、中药材等的生产和加工业。到2005年前后,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包括生物工程、医药、绿色食品、特色干鲜果和特种养殖等的生产和加工业。

第五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重点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革农村现行水利管理体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路网为基础,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到下世纪初,乡镇公路要基本实现硬化,40%的村级公路达四级标准。三是加强供水及卫生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水质差和农民看病难问题。力争在2005年使全市农村80%的人饮上卫生清洁的自来水,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重点抓好全市83个乡镇的医院或卫生院的建设或扩建,2000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城乡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四是抓电力及通信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的机遇,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大力发展电信传输基础网络。在2000年实现村村通电,城乡电力同网同价。通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通讯不畅不灵的问题,力争2000年实现村村通电话,城镇电话普及率达40%以上。

第六要不断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贵阳市聚居着38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农村,存在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迅速提高我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贵阳市农村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必须把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一是要抓好“普九”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重点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力争到2005年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二是要搞好科技培训和农技推广,促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争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监督。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使农村干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能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贵阳市委市政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注意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统一思想,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意识,树立城乡融合,双向流通的观念、城乡一盘棋的观念、工农并举,城乡共富的观念、城乡优势互补,相互服务的观念和城乡互为市场、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观念。同时,市委市政府还注意转变职能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正在落实贵阳市给所辖各区(市、县)的各项管理权限,主要在机构设置,计划调节,物价管理,资金调节等方面,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管理、审批权限。最后,贵阳市委市政府还在考虑如何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地方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土地管理、环境管理、户籍管理、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等。同时还要抓好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罗大林同志系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